學名
Chromis atripectoralis  
發音 
Chromis atripectoralis黑腋光鰓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lander & Schultz, 1951 棲息深度 1 - 29公尺
中文名 黑腋光鰓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綠光鰓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太平洋比基尼環礁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Welander, A. D. etc. 1951 Moyer, J.T.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Kim, Y.U. etc. 199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5028 ASIZP0073208 ASIZP0073209 ASIZP0073210 ASIZP0073211 ASIZP0805683 ASIZP0805684 ASIZP0805685 ASIZP0805686 ASIZP0915683 ASIZP0915684 ASIZP0915685 ASIZP0915686 NMMSTP00870 NTUM02820 NTUM02824 NTUM04801  
典藏基因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2012-08-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Black-axil chromis; Blackfin chromi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2.0-2.1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5-16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軟條9-10;臀鰭硬棘II,軟條9-10;胸鰭鰭條18-20(通常為19-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一致呈綠色至淡藍色,胸鰭基部上緣具一小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潟湖、礁區的斜壁,水深可達近30公尺。群居性,經常成一大群生活於枝狀珊瑚叢中的上方盤旋,遇危險則急速躲入珊瑚枝芽間。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東印度洋至太平洋區,包含大洋洲的各主要島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